咆哮西風帶

在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,大約在南緯40度至60度附近,有一個環(huán)繞地球的低壓區(qū),常年盛行西風,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南半球西風帶,也稱“咆哮西風帶”,是進入南極必經(jīng)的一道“鬼門關”。
(brave west wind belt)在南緯35一CS度之間的海洋上,各季節(jié)都會出現(xiàn)強烈的持續(xù)性西風的地區(qū)。在南緯40-50度附近洋面上,尤其顯著,專立名為咆哮四十度帶。
西風帶氣旋活動十分頻繁,平均兩天至三天就有一個氣旋經(jīng)過,特別是強氣旋來臨時,可造成西風帶內狂風雪暴和高達十幾米的巨浪。雪暴會使海上能見度急劇下降,給海上船舶航行帶來極大困難和危險。
此外,西風帶終年盛行6級至7級的西向風和4米至5米高的涌浪。在大約南緯45度至58度的緯度帶上,受氣旋活動影響,7級以上的大風天氣月均多達7天以上?!芭叵黠L帶”也因此得名。
中國歷次南極考察船都要往返穿越南半球西風帶,當遭遇西風帶強氣旋時,考察船往往不得不避讓或改變航向,以躲避氣旋的直接影響。
西風帶氣旋活動十分頻繁,平均兩天至三天就有一個氣旋經(jīng)過,特別是強氣旋來臨時,可造成西風帶內狂風雪暴和高達十幾米的巨浪。雪暴會使海上能見度急劇下降,給海上船舶航行帶來極大困難和危險。此外,西風帶終年盛行6級至7級的西向風和4米至5米高的涌浪。在大約南緯45度至58度的緯度帶上,受氣旋活動影響,7級以上的大風天氣月均多達7天以上?!芭叵黠L帶”也因此得名。中國歷次南極考察船都要往返穿越南半球西風帶,當遭遇西風帶強氣旋時,考察船往往不得不避讓或改變航向,以躲避氣旋的直接影響。 咆哮西風帶(Roaring Forties)是水手對南緯40度到50度間海域的俗稱,咆嘯40度吹著西風,風在陸地范圍較小南半球較強,其中又以印度洋南部最強。
咆嘯40度的風在稱為高速帆船航路(Clipper Route)
的航路上占有重要的角色。據(jù)說是1610年時荷蘭的航海家亨德利克(Hendrik Brouwer)發(fā)現(xiàn)的,利用這邊的風,可以在印度洋高速往東前進到巴達維亞(荷屬東印度公司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