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湖三寶指的是銀魚、梅鱭和白蝦。太湖水產(chǎn)資源豐富,這為地處太湖之濱的蘇州提供了豐厚的美食資源。
銀魚,俗稱面條魚,或面杖魚(古稱膾殘魚,又稱面條魚),身長數(shù)寸,體長略圓。太湖銀魚體細長、潔白如玉、晶瑩透亮,肉質(zhì)鮮嫩細膩,無骨刺、無腥味,營養(yǎng)豐富。太湖銀魚有大銀魚、雷氏銀魚、短吻銀魚和寡齒短吻銀魚四種,前兩者較大,后兩者較小。整魚除兩眼為黑點外,全身潔白、透明、骨軟、無鱗。產(chǎn)期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,此間是捕撈的旺季。
梅鱭,又名湖鱭,俗稱毛葉魚、刀鱭,體側(cè)扁,腹稍潤、尾細長,銀白色;體形略扁薄,頭尖小而口大,兩眼著生于頭的前上端,腹部稍闊,尾則細狹,鱗細色白,整體呈窄長的毛竹葉狀。梅鱭每年三、四月間產(chǎn)卵,六月子魚始見,隨后即為捕撈汛期,民間故有“七月七,梅鱭齊”諺語,捕撈期可直到次年的二月中旬。
白蝦,亦稱脊尾白蝦。素有“太湖白蝦甲天下”之說。太湖白蝦形狀與其它淡水蝦別無二致, 白蝦色白殼薄,通體透明。白蝦營養(yǎng)價值高,含有豐富的蛋白質(zhì)、維生素和多種微量元素。民間美食者喜用白蝦制成醉蝦,別有一番風味。